光伏行业超纯水设备的工作原理
发布时间:2025-07-04光伏行业超纯水设备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多级净化工艺,逐步去除原水中的各类杂质(包括颗粒物、胶体、有机物、离子、微生物等),最终产出满足光伏生产(如硅片清洗、电池片制造等)要求的超纯水。其工作原理基于物理过滤、化学吸附、离子交换、膜分离等多种技术的协同作用,通过逐级处理实现水质的深度净化,具体可分为预处理、深度脱盐和精处理三个主要阶段。
预处理阶段:去除水中大颗粒杂质
预处理是超纯水制备的基础环节,目的是去除原水中的悬浮颗粒物、胶体、余氯、有机物等,为后续深度处理提供合格的进水,避免后续核心部件(如反渗透膜、EDI 模块)被污染或损坏。主要工艺及原理如下:
多介质过滤:利用石英砂、无烟煤等不同粒径的滤料组成滤层,当原水通过滤层时,水中的悬浮颗粒、泥沙等因机械筛分、吸附截留作用被截留在滤料表面,降低水的浊度。
活性炭过滤:通过活性炭的多孔结构,吸附水中的有机物、余氯、异味及部分胶体物质。其中,余氯的去除尤为重要,因为氯会氧化破坏后续反渗透膜的结构,影响膜的使用寿命和过滤效果。
精密过滤(保安过滤):采用孔径为5-20微米的滤芯(如聚丙烯滤芯),进一步截留预处理后水中残留的微小颗粒,防止其进入后续的反渗透系统,保护反渗透膜不受物理损伤。
深度脱盐阶段:去除水中离子和小分子有机物
经过预处理的水仍含有大量溶解盐(如钠离子、钙离子、氯离子等)和部分小分子有机物,深度脱盐阶段通过膜分离和离子交换技术去除这些杂质,大幅提升水质纯度。主要工艺及原理如下:
反渗透(RO):利用反渗透膜的半透性,在外界压力作用下,使水分子透过膜层,而水中的溶解盐、有机物、微生物等因无法透过膜被截留,从而实现水与杂质的分离。该工艺可去除水中 90% 以上的离子和大部分有机物,是脱盐的核心环节。
电去离子(EDI):结合了离子交换树脂和电渗析的原理。在直流电场作用下,水中的离子通过离子交换树脂迁移至膜的两侧并被去除;同时,水分子在电场作用下发生水解离,产生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可对树脂进行连续再生,无需像传统离子交换树脂那样定期用酸碱再生,实现了连续脱盐,进一步降低水中的离子含量。
精处理阶段:提升水质至超纯水平
经过深度脱盐的水已接近纯水标准,但仍可能残留少量微量离子或颗粒物,无法满足光伏行业对超纯水的极高要求(如硅片清洗需极低的金属离子含量)。精处理阶段通过精细处理进一步提升水质:
抛光混床:由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和强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按比例混合而成。水中残留的微量阳离子(如钠离子、铁离子)与阳离子树脂交换,被树脂吸附;微量阴离子(如氯离子、硫酸根离子)与阴离子树脂交换,从而去除水中几乎所有的离子,使水的电阻率大幅提升,达到超纯水标准。
终端超滤:采用孔径更小(通常为 0.01-0.1 微米)的超滤膜,截留水中可能残留的微小胶体、细菌碎片等,确保超纯水的颗粒度指标符合光伏生产要求。
系统协同与控制
超纯水设备各阶段并非独立运行,而是通过管道、泵体等连接形成完整系统,并配备智能化控制系统:实时监测各环节的水质指标(如电阻率、浊度、余氯含量等),根据监测数据自动调节阀门开度、泵的运行功率等,确保各工艺环节协同工作,稳定产出符合标准的超纯水。同时,系统会对耗材(如滤芯、树脂)的状态进行监控,提示更换周期,保障设备长期稳定运行。
通过上述多级工艺的逐步净化,原水从含有多种杂质的状态,最终转化为满足光伏行业生产需求的超纯水,为光伏组件的高质量生产提供基础保障。
- ■
2025-07-04
- ■
2025-07-04
- ■
2025-07-01
- ■
2025-07-01
- ■
2025-06-26
- ■
2025-06-26
- ■
2025-06-24
- ■
2025-06-24